马岗鹅原产于广东省开平市马岗镇,其优点是适应性强,特别能适应广东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又能耐粗饲,以草食为主。但繁殖性能低下,年产蛋量仅为34~40枚,繁殖季节在每年6-7月至次年4月初,期间只产4~5窝蛋,受精率为81.5%,孵化率为92.7%;就巢性强,繁殖障碍相当普遍,严重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和市场的均衡供应,不利于集约化规模生产。
一、马岗鹅主要的繁殖障碍
(一)就巢性强、产蛋量较低马岗鹅一般于每年的6月下旬开产,通常在10月至次年2月为产蛋高峰期,到次年3-4月便开始停产换羽进入休产期,年均产蛋34~40枚,母鹅一旦开始抱窝,很快就会停止产蛋,同时出现卵巢和输卵管退化。
(二)性成熟较体成熟晚和雄性不育现象普遍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马岗鹅性成熟比体成熟晚3~5个月,而且性器官发育呈单侧性。雄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且交配器短、细、软、性纤毛组织颜色浅白的,配种能力较差,受精率与孵化率都较低,这类公鹅一般占公鹅总数的1/4强。
(三)配种障碍性行为特异与恋伴特异导致受精率较低,马岗鹅公鹅的性行为一般在母鹅产蛋前一个月才开始,仅维持7~8个月,且在特定时间段交配,交配行为易受外界干扰。公鹅对长期共养的母鹅出现厌伴反应,一旦接近附近的其它母鹅则很快发生恋伴行为,出现各种各样的求偶动作和迫切的交配期望。马岗鹅在繁殖期内的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左右产蛋达到高峰,但这一段时间正处于冬季,受精率较低。
(四)种蛋孵化技术要求高、雏鹅饲养管理难度大孵化期间对温度要求很高,孵化中后期对湿度要求严格;雏鹅初出壳时绒毛稀少,调节体温机能较弱,抗寒能力差,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雏鹅出壳后3~30天,极易感染小鹅瘟,同时,还会发生禽出败等疾病。
二、相应对策
(一)抑制就巢采用综合防治生物技术处理马岗鹅的抱窝,即采用催乳素调控、性腺机能的促进以及行为学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免疫中和技术,通过催乳素抗体阻断催乳素的作用,并采用中草药制剂及牛磺酸等促进性腺发育。该方法不仅能达到醒抱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使鹅的排卵和产蛋得到恢复,在生产中应用后,母鹅的产蛋率有所提高。
(二)控制光照家禽对光的效应非常敏感,减少光照时数能促使马岗鹅睾丸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从表1看出,短光照对马岗种鹅产蛋量、受精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就为马岗种鹅反季节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表1控制光照对马岗鹅产蛋和受精的影响
项目试验组对照组对比提高
数量(母:公)616:99631:101/
产蛋数(枚)15.7014.910.79(5.3%)
全期平均产蛋率(%)8.588.150.43
全期平均受精率(%)82.17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