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虫病流行特点有哪些?传播途径有哪些?弓形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弓 形虫可通过口、眼、鼻、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途径侵入猪体。 猪多为隐性感染,应激可引发本病。本病发生无季节性,但 以7月、8月、9月高温、闷热、潮湿的暑天多发。在家畜中, 对猪和羊的危害,度其对猪,可引起暴发性流行和大批死 亡。通过胎盘、子宫、产道、初乳感染。此外,也可经损伤的皮 肤和黏膜感染。
猪弓形虫病感染源
主要是病人、病畜和带虫动物,其血液、肉、内脏等都可能有弓形虫。已从乳汁、唾液、痰、尿和鼻等分泌物中分离出弓形虫;在流产胎儿体内、胎盘和羊水中均有大量弓形虫的存在。如果外界条件有利于其存在,就可能成为感染源。据调查,含弓形虫速殖子或包囊(慢殖子)的食用肉类(如猪、牛、羊等)加工不当,是人群感染的主要来源。有生食或半生食习惯的人群,其血清阳性率高于一般人群,间接证明这一点;并有因食用生拌牛肝而发生急性弓形虫病的报告。
被终宿主猫排出的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食具均可成为人、畜感染的重要来源。据调查,养猫居民血清阳性率为20%,而不养猫的居民仅为9.3%。感染弓形虫的家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粪便中排出卵囊,卵囊污染环境并很快发育成熟,对人和中间宿主都具有感染率。卵囊在外界环境中的生活力很强。非孢子化卵囊在4℃条件下可存活90天,-5℃下为14天,-20℃下为1天。孢子化卵囊的抵抗力更强,-5℃下可存活120天,-20℃下为60天,-80℃下为20天。干燥和低温条件则不利于卵囊的生存和发育。
猪弓形虫病易感动物
人、畜、禽和多种野生动物对弓形虫均具有易感性,其中包括200余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5种变温动物和一些节肢动物。在家畜中,对猪和羊的危害,尤其对猪,可引起暴发性流行和大批死亡。在实验动物中,以小鼠和地鼠为敏感,豚鼠和家兔也较易感。
猪弓形虫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感染途径以经口感染为主,动物之间相互捕食和吃未经煮熟的肉类为感染的主要途径。此外,也可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在妊娠期感染本病后,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猪弓形虫病流行特点有哪些?
胎盘感染为先天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妇女胎儿也可通过摄人羊水而被感染。
(1)人群感染情况 我国正常人群的弓形虫血清阳性率多在10%以下。全国标准化阳性率为6.02%,国际标准化阳性率为5.52%。
(2)动物感染情况我国已从猪、牛、羊、马、鹿、猫、兔、豚鼠、鸡、黄毛鼠和褐家鼠等动物分离出弓形虫。经血清学或病原学证实为自然感染的动物有:即猪、黄牛、水牛、马、驴、骡、山羊、绵羊、鹿、猫、兔、鸡、褐家鼠、黄毛鼠、黄鼠、家小鼠、臭晌精、旱獭和熊,其中以猪和猫在弓形虫的传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血清学调查证实猪血清阳性率,一般都在20%以上,个别猪场达60%以上。
(3)感染季节人群弓形虫的感染率一般是在温暖潮湿地区较寒冷干燥地区为高。对于人群发病季节性尚无资料记载。家畜弓形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一般以夏秋季居多。云南牛弓形虫病的发病季节十分,多发生于每年气温在25~27℃的6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猪的发病季节在每年的5~10月份。
猪弓形虫病防控
首先,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场外环境每半月一次, 场内环境、 栏舍每周一次, 消灭卵囊。
加强饲养管理, 强化猪群免疫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加强饲养管理。 重点做好蓝耳病、 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 猪瘟等的免疫, 控制这些疾病对猪群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