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滴虫病
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及肝脏而发生的原虫病,又名“盲肠肝炎”或“黑头病”。可感染多种禽类,火鸡、鹧鸪及松鸡,雉鸡、珍珠鸡、孔雀、鸵鸟等亦能自然感染。病原在病禽盲肠中被寄生的异刺线虫吞食并进入其卵内。因而异刺线虫卵为病原的携带者。禽类食入虫卵或吞食了带虫卵的蚯蚓而感染。多发生于2;5月龄中鹧鸪,发病率30%;90%,病死率约70%。成鹧鸪多零星散发。
(1)症状
潜伏期5;21天。患病鹧鸪精神沉郁,羽毛蓬松,缩颈闭目,离群伏卧,减食或不食,体温升高,体质衰弱。病后均见拉稀,多数为淡绿糊状稀粪,少数硫磺颗粒样粪便。症状发现后多于1;2天内死亡。
(2)病变
尸体失水消瘦,腹腔常积黄色浑浊液。肝脏稍肿大,有0.3;0.8厘米圆形溃疡灶。溃疡中心下陷,灰黄或灰绿色,边缘稍突起,褐色。溃疡密布时肝脏变形及表面附着纤维素。盲肠常单侧不均匀肿大,表面不平,常与邻近肠道及系膜粘连。肠道黏膜坏死,凝集成干酪样物,致肠腔狭小,断面有时见树心状。另侧盲肠不见病变或病变轻。其余组织、器官无特殊病变。
(3)防治
痢特灵按0.04%混料给药,连用5天,有明显疗效。甲硝咪唑类药物有很强的防治作用。甲硝咪唑0.05%混水饮,连用7天,停2天再用一疗程,效果优于痢特灵。
本病预防在于鹧鸪与其他禽类及大小鹧鸪不能混养;定期驱除鹧鸪异刺线虫。此外应随时清除粪便,冲洗场地及定时消毒等。
2.球虫病
是由鹧鸪艾美耳球虫引起的鹧鸪原虫病,虫体寄生于回肠、盲肠及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内。主要侵害幼鹧鸪,2;3周龄时感染率可达100%,3;4月龄,中鹧鸪为40%。成年种鹧鸪有较强抵抗力,多为无症状带虫者。本病在温热地带无明显季节性。病鹧鸪,特别是带虫鹧鸪是传播的来源。卵囊排出外界污染环境,经孢子化成熟,即可经口感染。
(1)症状
幼鹧鸪精神沉郁,减食,羽毛松乱,翅下垂及嗜睡。部分病鹧鸪呼吸困难。较特征的症状为拉褐色、恶臭、糊状稀粪,间或拉血便。病鹧鸪消瘦、贫血,病程5;20天。较大鹧鸪感染后多无明显症状。
(2)病变
十二指肠充血,空、回肠充血及出血,有黄白黏性液体。盲肠肠壁变薄,黏膜充血及出血。直肠充血。
(3)防治
用氯苯胍混料,40毫克/千克,连用5天,同时用多种维生素作辅助治疗剂,可控制本病。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密度适当,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提倡离地饲养,逐日清除粪便及清洗笼舍,定期热碱水消毒,幼鹧鸪与成鹧鸪分开饲养,以减少感染机会。
3.异刺线虫病
是由鸡异刺线虫寄生于盲肠所引起,又称盲肠虫病,可感染鸡、雉鸡、珍珠鸡、及鹧鸪等多种禽类。鹧鸪易感性明显,感染率高。可引起患鹧鸪贫血、消瘦及下痢。其虫卵为鹧鸪组织滴虫的保护者及传播者。
(1)症状
病鹧鸪消化功能紊乱,减食及下痢,消瘦贫血及生长受阻。成鹧鸪产卵减少。
(2)病变
盲肠黏膜上及粪便内有大量长0.7;1.5厘米,尾端尖细的白色线状虫体。盲肠黏膜发炎增厚,有时形成结节与溃疡。
(3)防治
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20毫克或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30毫克,混料1次口服均有极佳驱虫效果。此外,甲苯唑亦有良好效果。
预防上着重抓好定期驱虫及粪便清除。
4.体外寄生虫
是指寄生在鹧鸪体表的虱、螨、蚤、蜱等引起的疾病,以虱、螨为甚。
(1)羽虱
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虫,秋冬季节鹧鸪羽毛浓密,是虱繁殖最旺盛季节。虱主要寄生于鹧鸪的羽毛和皮屑。表现皮肤发痒,患病鹧鸪常因啄痒而伤及皮肉,精神不安,食欲不振,消瘦,羽毛脱落,生产力下降。头虱可使头颈部光秃,不论何种虱严重感染时,均可使生长发育受阻,降低生产性能,甚至死亡。
防治:
①对笼舍、饲槽、饮水槽等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新进的鹧鸪群要加强检疫,防止将虱带入。
②用砂浴法治疗大群鹧鸪羽虱时,在运动场内的细沙中配5千克硫磺粉或溴氢菊酯。
③1%;3%的除虫菊乳剂,用小喷雾器对鹧鸪逆毛喷雾。相隔10天进行第二次治疗,把新孵化出来的幼虱杀死。
④经常检查虱的常在寄生部位,如肛门四周、腹部、胸部、翅下及头部,发现虱寄生,及时采取措施。
(2)螨
是寄生在体表或皮内的螨虫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以接触感染,能引起剧烈的痒感以及各类型的皮炎为特征。螨虫长期存在于鸡舍附近的缝隙中,主要在夜间侵袭吸血,但鹧鸪白天留居舍内或孵蛋时,也能遭受侵袭。受皮刺螨严重侵袭的鹧鸪,日渐衰弱,消瘦,贫血,产蛋力下降,甚至死亡。
防治:保持笼舍通风干燥,常用消毒药也有一定杀螨作用。该虫体用肉眼或放大镜可看见。可用敌百虫等农药处理,或用农药对鹧鸪舍及其附近的栖架、缝隙等地方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