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链球菌的小鱼症状呈现多样性。该尾鱼外表看上去没有明显症状,肝、胆、肠等却存在明显异常。
发病小鱼症状多样化
据中山统一饲料琼海经销商董叶雄介绍,小规格鱼发病体表症状并不明显,等到发现打转、游边等情况时,往往在2天左右就会死亡。而当地技术人员告诉笔者,一些鱼甚至没有发现异常行为,就出现死亡。
对于今年很多发病死亡案例症状上所发生的变化,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卢迈新今年对多地的样本进行过检测,他也表示,在今年检测出链球菌的小苗中,有的发病鱼症状较为明显,但有的体表和内脏都没有明显症状。
王义仁根据他所见到的多起案例,总结说,“目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已经呈现症状多样化,典型的眼球突出、鳃盖出血、胆囊变大、肝花,有腹水等来判断是否链球菌,已经不是很实用了,因为各种症状的罗非鱼都有可能是链球菌。”而当笔者就此向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师颜远义咨询时,他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去年大规格鱼发病时,症状就已经趋于轻微,一些以前认为典型的症状往往只有个别呈现。”
如此大范围的小鱼发病原因何在?黄郁葱以今年雷州地区为例分析,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链球菌很可能存活在池底泥很久,或者直接从苗带来,温度是诱发链球菌很重要的因子,到了水温高的季节就暴发了;很多罗非鱼池塘的水很浓,很肥,特别是死鱼腐烂之后水质败坏严重,调水意识不强;渔民防病意识有待提高,池塘间进排水系统不清,很容易交差感染。
颜远义也分析说,由于近年连续发生链球菌,水环境中积累的病菌多,养殖户冬季时如果没有做好清塘消毒的工作,到了高温季节病菌繁殖数量就会增长的很快,最终导致发病。
病害防控难度加大
相对于深挖发病缘由,如何应对接下来由于高温而可能带来的进一步损失则是养殖户所更为关心的问题。其实,2010年罗非鱼链球菌的治疗就存在诸多难点,如细菌的抗药性进一步增强,有些病例发展到已无抗生素可用;同一养殖区域不同的池塘,抗生素的敏感性不一样;做好预防工作的池塘同样有发病。
黄郁葱指出,对于防治该病的措施,主要还是采用外消、内用、调水的“三位一体”的方式防控,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或漂白粉消毒,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并配合投喂内服药一个星期至二个星期。
而对于很多坚持采取防控措施,却依然效果不佳的情况,黄郁葱特别指出,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容易影响效果的因素:首先,水质对药物效果影响大,特别对是消毒剂类产品,水质的适宜与否都可能影响到其效果;其次,药物有很多,可能建议的药是有效的,但是养殖户很多买的是假药,或者有效含量很低。投药方法也很重要,拌料投喂时要选择合适的粘合体,避免投到池塘里就溶解了;第三,发病的程度、时间的长短对药效都有影响。
对此王义仁也表示认同,“发病初期,采用药物防控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到了后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种苗的品种、各个地区毒株的毒力强弱与耐药性也会有差异,都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对于链球菌的控制,除了药物的使用,停止投料也是业者在实践中摸索的有效控制死亡的方法,但中山统一饲料琼海经销商董叶雄介绍,今年的发病鱼中,采用停料的方法对大规格鱼依然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小苗发病时,停料后却仍然有大量死亡,目前还没有好的控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