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季,也是小鹅瘟的高发季节,小鹅瘟主要侵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病死率高,是危害养鹅业的疫病。
小鹅瘟流行特点
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性,具有的周期性。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可经卵垂直传播。发病后可通过粪便、唾液、鼻液等排毒,感染所有品系的鹅和番鸭,包括白鹅、灰鹅、狮头鹅、雁鹅和番鸭。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环境卫生水平差、温度变化较大均易引起小鹅瘟的发生。
小鹅瘟主要发生于20日龄内雏鹅和雏番鸭,30-50日龄肉鹅也会发生,随着日龄的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发病与母鹅(母番鸭)免疫状况有关;发病呈暴发性流行,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快和死亡率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达到90%以上。
小鹅瘟的临床症状
①急性:常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急性发病一般无的前驱症状,一经发现即见病鹅衰弱,极度委顿,随之倒地,两脚划动,不久即死亡。
②急性:15日龄内发病的雏鹅大多为急性。表现为精神委顿,行走迟缓,掉群,打瞌睡,食欲减少或废食,口渴喜饮,但后期拒饮。排出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或纤维碎片。临死前两脚麻痹或抽搐而死,病程1~2天。
③亚急性:主要发生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多出现于流行后期。以精神委顿、减食或废食、消瘦和腹泻为主要症状,3~7天死亡,少数病鹅可自行康复,但日后成为僵鹅。
如何预防小鹅瘟?
做好小鹅瘟预防工作,首先要建立并完善养殖场的生物措施,严格控制种蛋、种苗的引进,不从疫区、疫场引进雏苗,加强隔离检疫,进行血清学检查。
其次,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和营养要求,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房和育雏用具的消毒。种鹅蛋的蛋壳表面及其污染物可能带毒,孵化用的种蛋必须清洗、消毒。首先用40-50℃的温水洗涤,然后用氯制剂或碘制剂以及其他消毒剂对蛋壳表面进行消毒,进入孵化器后再熏蒸消毒。
对青年鹅群不采用小鹅瘟疫苗免疫接种,采集青年鹅群的血清,用琼脂扩散试验方法检测小鹅瘟抗体,抗体检测阴性的留作种用,阳性予以淘汰。
种鹅开产前半个月注射一针细小病毒活疫苗,可防控该病的发生。(注意疫苗的毒力,控制免疫剂量。)种鹅免疫接种后获得主动免疫,所孵出的雏鹅获得被动免疫,有母源抗体的雏鹅有能力抵抗小鹅瘟病毒的入侵。
雏鹅于1-2日龄注射小鹅瘟高免抗体/高免血清预防。
发病时,及时对发病鹅进行隔离治疗,对病死鹅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鹅舍进行日常和紧急消毒处理,用1%的高锰酸钾浸泡食槽、饮水器,并对鹅舍和其他用具进行喷洒消毒,一周3次;发病鹅注射相应毒型的高免抗体或高免血清治疗,配合使用头孢噻呋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菌药控制细菌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