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蛙是东北地区特产的经济蛙种,近年来野生中国林蛙的资源急剧减少,供不应求,各地开展了多种方式的中国林蛙人工养殖,而只要有水源的小溪、沟塘、沼泽、洼地和周围有树林及植物覆盖的地区都可以进行养殖。可行的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方法有2种:一是控制养殖法,将蛙控制在筑好的养殖场内进行高密度的人工养殖,这种方法投资较大,管理的科技含量高,风险大,不宜推广养殖;二是人工孵化、自然放养,这也是当前很多地方行之有效和大力提倡的养殖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少,管理方便,而且效益很可观。笔者将后一种养殖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旨在使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能够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一、养殖中国林蛙场地选择的基本条件养殖场地必须具备中国林蛙生物学特性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有清洁的溪水、茂密的森林、充足的食物和隔断的大山。1.水源必须有无污染、清洁、水源充足的河流或山间小溪,并有1m~2m水深的小水湾,以利于中国林蛙的群居和冬眠。2.森林在养蛙场周围要有大面积的阔叶林,下面丛生灌木,并有适当的杂草,林内郁闭度大,枯枝落叶层厚,潮湿,以利于中国林蛙的陆栖生活。3.山岭中国林蛙在进化史上适应于山地森林生活,因此,为防止养殖的中国林蛙外逃,要选择两山夹一沟、高山连接形成的山梁作为养殖场地,坡向以东南或西南向为好。4.食物中国林蛙生长速度取决于食物是否充足及种类的多少,所以养蛙场内及周围要有大量的昆虫繁生,以保证中国林蛙生长捕食之需。成蛙的食物有蜘蛛、蝗虫、蜗牛、蝽象、苍蝇、蚊子、蝼蛄、蛾蝶、金龟子、蚂蚁、蟋蟀、螟虫、瓢虫等;幼蛙和成蛙食物基本相同,只是捕捉12mm以下的小昆虫而已。二、中国林蛙养殖场的修建1.产卵孵化池供雌蛙产卵及孵化蝌蚪之用,面积10平方米~20平方米为宜。池长5m或10m,宽2m,水深0.3m,有渗漏水的地方可以铺设塑料薄膜,并在池周围修筑宽0.6m、高0.5m的土埂。进水口与排水口都建在池的一侧,这样可使池内形成大面积静水区,可以提高水温。进水口与排水口都用塑料网封住,防止蝌蚪外逃。孵化出蝌蚪后可以改作为饲养池。2.冬眠池供养殖成蛙、幼蛙冬眠之用,冬季池水水深保持在2m以上,池底要有一些树根、石块、瓦片等作为隐蔽物。三、蝌蚪的孵化与饲养1.卵块的收集从清明到谷雨是收集中国林蛙卵块的最好时机。在捞取卵块时,不要碰破灰白色的保护膜,并将发育相同的卵块收集在一起,分别存放。中国林蛙卵块的卵粒全是黑色的,卵盘似网状圆形下沉,每个卵块约有卵粒800粒~1500粒。值得注意的是:青蛙的卵粒为半白半黑,产卵时间比中国林蛙晚1个月~2个月;蟾蜍的卵块为长条串状。2.卵的孵化将收集到的、同步发育的卵块按5团/平方米~6团/平方米投放到孵化池中。水温是孵化的主要条件,水温低则孵化时间长,且蝌蚪发育不良,成活率低,所以应尽量提高水温和保持水温恒定,最适宜的水温是18℃~25℃。当水温恒定在18℃时,4天可孵化出蝌蚪;当水温恒定在25℃时,2.5天(56小时)可孵化出蝌蚪。为了提高水温,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孵化池上方。刚孵化出的蝌蚪静卧在孵化池底或吸附在四周池壁上,6天之内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必投喂。3.投喂从蝌蚪孵化出的第7天开始人工投喂,10日龄~20日龄蝌蚪的日投喂量为83mg/只~124mg/只,20日龄~25日龄蝌蚪的日投喂量为125mg/只~166mg/只,25日龄~35日龄蝌蚪的日投喂量为167mg/只~200mg/只。从20日龄开始,蝌蚪喜食动物性饲料,可把鲜鱼、肉等切碎堆放在孵化池边,供蝌蚪食用;同时把蝌蚪喜食的椴树叶、嫩蒿草、稗草等切碎煮熟,堆放发酵后随时投放在孵化池供蝌蚪食用。4.日常管理一是要维持和提高孵化池内的水温,可在晚上或阴雨天在孵化池上方覆盖塑料薄膜;二是注意增加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注水和排水要缓慢,以保持孵化池内有大面积的静水区;三是要防止水老鼠、水乌蛇、其它蛙类、蜻蜒幼虫、水蜈蚣等敌害生物捕食蝌蚪。5.病害防治20日龄时,蝌蚪养殖密度不能超过1000只/平方米,要即时将过密的蝌蚪转移到其它饲养池内饲养。蝌蚪养殖密度过大则容易发生车轮虫病,此病表现为蝌蚪尾部发白,严重者全身发白,生长缓慢,最后死亡;防治方法是用硫酸铜0.7g/立方米稀释后全池泼洒,并注意保持池水的清新。蝌蚪期还容易患舌杯虫病,治疗方法同车轮虫病。四、幼蛙的饲养管理蝌蚪经过50天~60天的饲养,前肢开始生长而进入变态期,此时应停止投喂人工饲料。蝌蚪变成幼蛙后,也是中国林蛙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因此要加强管理。蝌蚪完全变态后,3天之内幼蛙必须上岸,且要开始摄食,否则会大批死亡。为帮助幼蛙上岸,可用木板、棍棒等物将其一端放入饲养池中,另一端搭在池埂上,作为幼蛙上岸的跳板,并在池埂上每隔2m左右放一堆豆腐渣或粪便或半发酵的杂草,以招引小昆虫和繁生小昆虫,供上岸后的幼蛙捕食。也可以事先种植密源植物招引昆虫,供幼蛙上岸捕食。为了提高幼蛙成活率,加速幼蛙生长,必须对变态期的蝌蚪进行人工疏散。方法是在靠近森林边、有溪流处、昆虫多的地方每隔50n~100m挖1个变态坑,面积2平方米~5平方米,深30cm,能暂时存水即可。在变态坑内,前肢形成突起或前肢伸出的变态蝌蚪按120只/平方米饲养,经过3天~4天后变成幼蛙,可以就近上山开始陆栖生活。五、越冬管理每年10月上旬(霜降前后),中国林蛙进入冬眠期。为使其安全越冬,要清理河床、溪流或冬眠池,并在河流里或冬目眺中投放大石块,在水流漩涡处或河床拐弯处的岸边挖一些内大口小的人造洞穴,洞口要在水中。也可将一些空洞树干(直径20cm以上)的一端堵住,放入水流缓慢、水位较深的地方,为中国林蛙冬眠作好准备。封冻以后,中国林蛙开始向水位较深的地方集中,转入长期的、深沉的群居冬眠,此时要加强管理,防止被偷盗。幼蛙生长4年即可收获,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初是捕捉林蛙的最好季节,这时蛙油肥厚,质量好,产油量高,价格高。
相关文章
-
猪禽饲料添加油脂四注意
1、控制添加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一般幼禽适当多添加,猪禽育肥后期少添加;高度培育的现代品种应多添加,本地品种可少添加。以谷物饲料为主的饲粮,很难使高产猪禽摄入足够的能量,因此,添加油脂是必要的。最好各养猪场和养禽场做小批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定出添加比例。2、保证油脂质量。必须没有异味。防止掺杂、氧化、变性、发霉、有毒和...
2189 养殖手册 猪禽饲料添加油脂四注意 养猪技术 养殖 -
成年母羊的妊娠期饲养管理
初次配种以后各个年龄阶段的羊统称为成年母羊。成年母羊担负着妊娠、泌乳等各项繁殖任务,应常年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以求实现多胎、多产、多活、多壮的目的。一年中母羊的饲养管理,可分为配种前期、妊娠期和泌乳期三个阶段。母羊的饲养管理重点在怀孕期和哺乳期,其中怀孕后期和哺乳前期尤为重要。 配种前期的饲养管理 配种前一个月让母...
549 动物养殖技术 家禽养殖手册 畜牧常识 -
寒冷天减少高蛋白质饲料喂量 预防猪尿酸盐沉积症
猪尿酸盐沉积症是猪吃入含量蛋白质的精饲料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临床症状多发生在体格健壮、发育良好、食欲旺盛的哺乳仔猪和架子猪。最急性型猪往往不表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大多数呈急性经过,表现突然发病,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开始升高0.5℃左右,很快转为正常或正常体温以下。多数病猪后肢跛行,个别猪前肢跛行...
632 养殖手册 养猪技术 养殖 -
野兔春季如何保温防寒?
野兔是近几年来养殖的一个新品种,其肉质比家兔更鲜美,抗病力、生命力更强,市场销售价格也比家兔高,因此许多中小投资者纷纷发展特种野兔养殖。但目前很多养殖者对野兔的春季保温防寒缺乏经验,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本文从兔舍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介绍春季防寒保温的相关措施。兔舍外部防寒保温措施1、加厚屋顶 可在屋顶上覆盖...
1868 养殖手册 野兔养殖 养殖 -
养猪场两大常见农药中毒防治方法
引起猪中毒的农药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氯代烃类杀虫剂。主要原因是杀虫剂被意外混入饲料、散落于猪舍以及在喷雾、浇泼杀虫剂时过量或者被舔舐。1、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中毒临床症状:流涎、排粪便、呕吐、步态不稳,进而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病理变化:无特征性病变,通常可见呼吸道内大量液体以及肺水肿;治疗措施:0.5毫克/千克体...
1438 养殖手册 猪 养殖 猪病防治 -
猪附红细胞体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在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特征是贫血和黄疸,妊娠母猪流产。1、诊断要点(1)患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粘膜黄染,消瘦,体表淋巴结肿大,呼吸急促,有的出现腹泻。(2)妊娠母猪有的出现流产。(3)剖检病变可见血液稀薄,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肝脏不同程...
1150 养殖手册 猪附红细胞体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 养猪技术 养殖 -
关于藏獒的交配过程的注意事项
在母獒出现发情征兆后,就要着手选择一条优良的公獒作其配偶,公獒的品质将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獒仔的优劣,要选择无退化现象,神经类型稳定,体质健壮,生长发育快抗病力和繁殖能力都强的公獒。配种的最佳时机应在母獒阴部流血后的12-13天间。这时母獒开始排卵,生殖道已为交配做好了准备,母獒也表现出愿意交配的征兆,如阴门充分肿胀甚至外...
1066 养殖手册 关于藏獒的交配过程的注意事项 藏獒养殖技术 养殖 -
高温天畜禽也中暑病死动物不要随意丢弃
近期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使得部分养殖场户畜禽出现进食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甚至中暑死亡等情况。市畜牧兽医局昨日发出警示,要求各养殖场户采取防范措施,确保畜禽安全度夏。加强环境温度控制。在养殖栏舍顶部、窗口搭建遮阴棚或盖上遮阴物,减少强光辐射;利用排风设备促进空气流通,增加舍内换气量和提高气流速度;有条件的可采用微喷灌、湿帘...
2839 动物饲养知识 家禽养殖教学 家禽养殖指南 -
甲鱼白底板病的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一、症状及流行情况1.早期症状白底板病早期基本无症状,水温27~28℃以上就会出现此病,最初发现无症状地死甲鱼,头颈肉被同类吃光,仅剩骨骼;或发现甲鱼还活着,颈部已经被咬烂,有人称此病为“烂头颈”,不久白底板病就爆发起来。无症状地死亡烂头颈即是白底板病的早期症状。2.发病症状外观:患病甲鱼外观较厚,腹甲呈纯白色,故名白...
2348 动物养殖技术 畜牧常识 家禽养殖指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猜你喜欢
TAG 标签
- 仔猪出生时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 制冷技术在渔船保鲜领域的应用
- 种源
- 鸭养殖常识
- 肉牛场的技术管理
- 饲养法国狼犬知识手册
- 牛蛙越冬保安全
- 宠物保健品
- 虎鲸为什么叫杀人鲸
- 草药喂母猪增强母子体质
- 泰国笋壳鱼
- 雪鞋猫
-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 鳝鱼无土养殖管理新技术
- 宠物狗犬饲养要定期驱虫
- 饲养野鸡三关键
- 鹦哥-阿苏儿皮皮
- 猪宰后检疫常见的皮肤变化
- 成鱼塘混养异育银鲫有何好处
- 羊中暑症状
- 宠物常识
- 生猪百日出栏新技术
- 提高蜂群产蜜量的技术措施
- 蛋鸡啄肛及啄羽的治疗措施
- 宠物尸体
- 雉鸡蛋的贮藏技术
- 犬传染性肝炎的诊断要点与防治
- 中药养鸡技术
- 圆环病毒2型
- 猪链球菌病与弓形体病
- 鸭瘟的预防与诊治
- 小獭兔成了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