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90后大学生到农村合伙当起了“猪馆”,他们的理想就是实现他们的养猪梦。
大学时期,确定相同创业方向
10月22日,记者走进仁宫乡仁宫村洋海龙牧业养殖场时,这三名年轻的大学生“猪馆”正给猪喂饲料。“我们定时喂养,不胡乱给猪添食,控制食量才能小猪健康成长。”陈灵杰介绍道。当记者表示想要走进猪棚看看时,被告知先要进行鞋底消毒,这样才能杜绝把传染病带给幼猪。
“这个养猪场是我爸爸于2006年创办的,从那时起我就常常‘与猪为伍’了,不过初真不喜欢这种环境,后来也是我爸逼我去读大学的,在大学里读着读着就喜欢这个行业了,去年我就把他们‘忽悠’过来一起干了。”提及他们三人为何要回乡合伙当“猪馆”时,陈灵杰笑着说,他们都是读了金华大学畜牧专业后,把创业方向指向了养殖业。
季思凯和项德胜是高湖人,是陈灵杰大学时非常要好的同班同学,在上学期间,三人经常在一起探讨未来的发展,他们觉得如果毕业后从事办公室工作是非常无趣的,年轻人应该出去闯一番事业,而一个人创业太不容易了。在得知陈灵杰家有个畜牧养殖场时,季思凯和项德胜似乎发现了“指明灯”,在与陈灵杰探讨创业发展的思路后,三人一拍即合,都把目光投向了陈灵杰父亲所创办的海龙畜牧养殖场。2012年12月,季思凯和项德胜向学校申请提早出来到海龙畜牧养殖场实习。陈灵杰则于今年6月正式加入这个合伙团队中。
未来,朝着彼此梦想一起前进
“刚来养殖场,闻到猪圈传来的异味时,感觉很不舒服,看到这些猪,也是无从下手,发现之前学的理论一时都用不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饲养猪,在摸索一段时间后才能理出一些头绪。”季思凯和项德胜说,在养殖管理中,他们三人分别管理幼猪、大猪、母猪,其中幼猪是难饲养的,冬天要做好保温工作,饲料里需添加一定的微量元素,生病了要对症下药。
“有次一批母猪面临生产,而产房不够了,我们用了平时的猪圈,小猪生下来的时候,很多从排粪道滑下去了,淹死了很多,加上有些病死的,一共损失了七八十头幼猪,这件事情警示我们:养猪非儿戏,要做好这件事情必需全心全意投入进去。”陈灵杰说,为了养出健康的猪,他们从其它养猪专家那里学习经验,再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从饲料的用量,猪棚的卫生、温度等问题都下了功夫。
“当然,我们在管理上有时会出现分歧,平时生活中多少也会有点小矛盾,但这都不影响我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陈灵杰说,在管理好养殖场的空闲时间,他们三个人常常带几瓶啤酒去溪边烧烤聊天。虽然现在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但他们有信心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当谈及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时,陈灵杰说要把父亲的这个养殖场做大做强,季思凯和项德胜则表示奖来要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有规模的养殖场。
编后
对于大学生养猪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大学生前辈们在畜牧业创下的神话,无论是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还是支付方面,都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