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猪又名“人参猪”是西藏原始的瘦肉型猪种,属野外牧养类。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地区,以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及果实为主食,成年猪平均体重不足50公斤。被称为“喝泉水、吃山珍”长大的藏香猪正在成为藏族饮食文化的一个品牌。
藏香猪发源地
藏香猪主要在四川省阿坝、甘孜;西藏的林芝、山南、昌都地区;云南省迪庆、甘肃的甘南和岷县等地。主产区在云南香格里拉。1983年有繁殖母猪6万多头。其主要特性为:体小.嘴筒长、直呈锥形.额面窄,额部皱纹少,耳小直立、或向前平伸,体躯较短,胸较狭,背腰平直或微弯,腹线较平,后躯较前驱高,臀部倾斜.四肢紧凑结实。蹄质坚实直立,鬃毛长而密.每头可产鬃93~250g,被毛黑色居多,部分初生仔猪有棕黄色纵行条纹。终年放牧生长缓慢,成年母猪体重4lkg,公猪体重36kg,头胎产仔4–5头,3胎以上6—7头。肥育期日增重为173g,48kg左右屠宰率为66.6%。膘厚3c/n,眼肌面积l6。8cm。瘦肉率为52.5%。藏香猪由于气候、地理环境及放牧饲养等因素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价值.以其肉质细嫩、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著称,是地道的纯天然食品。
“藏香猪”,又称“琵琶肉”。是纳西摩梭人传统风味食品。也是普米、纳西等族食物。将宰好的猪去毛、骨、内脏后,腹腔内抹上盐、花椒等调料,用细绳缝严,放在一个大木板上,上面盖块木板,再压上大石头,等水干后挂起来,形状好似琵琶,故称“琵琶猪”,其味道十分鲜美。清《滇南闻见录》有“丽江有琵琶猪,其色甚奇,煮而食之,颇似杭州之加香肉”的记载。猪膘肉色、香、味俱佳,是待客、馈赠的佳品。
藏香猪特点
藏香猪被称为“喝泉水、吃山珍”长大的藏香猪正在成为藏族饮食文化的一个品牌。藏香猪为脂肪型猪种。饱和脂肪含量很低,不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皮薄,肉质鲜美丰腴,营养丰富,是藏民喜爱的食物。当地藏香猪放养在山林间,常食用虫草(虫草有黄草、白草之分,结布村山间多白草)、松茸、蕨麻(也成人参果)等野生药材,因此不仅肉质上乘,甚至猪粪都被收购用作藏药药引。藏香猪成长周期较长,正常成猪出栏时间为一年以上。繁殖能力一般,通常一年可繁殖2次。生产能力与饲喂料营养成正比例相关。一次产仔8头左右。藏香猪因为它独特的营养地位,原生态的成长环境和鲜美的滋味,被称为“高原之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藏香猪的养殖也呈多元化态势。在餐饮文化更加理性的今天,对食材的要求日益。人们不再一味的追风猎奇,逐渐认识到生物品种的防疫要素。近年四川 宁夏 江西 河南 河北 山东 江苏等地的藏香猪养殖迅猛发展。养殖流程更符合这一生物品种的特性。从防疫规范 环境干预等方面着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市场。打破了产品供应的不平衡状况。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原始养殖方式。
藏香猪的品质上有“六个
藏香猪的品质上有“六个”,即: 肉品中氨基酸含量,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猪肠长,猪皮薄,鬃毛长。是藏民的传统民族美食。尤其是猪皮,口味Q弹爽嫩,远异于一般生猪,藏香猪为脂肪型猪种。饱和脂肪含量很低,不饱和脂肪含量较高。体重不超过一百斤。猪肉质鲜美、清香,其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猪高60%。且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多出普通猪的226%以上。低胆固醇,肉质无任何药物和激素残留。
藏香猪外貌特征
其基本外貌为:体型偏小、相貌类似于野猪,嘴长而尖,适宜拱翻,面部狭窄,皱纹偏少,两耳直立,鬃毛长并且容易直立,臀部相对倾斜,后躯干相对较高,四肢较为细小,比较坚实紧凑,一般来说,毛色偏黑。 [2]
这些体形瘦小的山猪大多是黑色,也有黑白杂色。成年猪平均体重不超过50公斤。由于长期在高海拔的野外放养,藏香猪的体格健壮,嘴尖头长,蹄细骨硬,毛皮黑亮光滑,善于奔跑,心肺功能特别发达,具有极强抗病力和抗寒力,成年藏香猪大都自然生长两年以上。
藏香猪生活习性
群体习性
野牧藏香猪群体性很强。藏香猪群在行走、奔逃、觅食、饮水、栖息及其它活动时,一般结群而行,从不分散活动。放收藏香猪在野外生产的仔猪亦尾随母猪同大群一起活动,从不离群。藏香猪侧般以一家一户为独立活动单位,极少有户群混杂现象。每群野农藏香猪中常以 1~ 2头公猪或母猪为“头领猪” ,其余猪均尾随其后。若遇外来猪群和敌害侵扰时,常以“头领猪,为首奋力争斗和驱赶,尤以公猪和哺乳母猪为突出。若抵敌不支,便全群迁移、逃遁。
采食习性
一般来说,藏香猪都是在我国西部饲养,而我国西部以高原、山地居多,因此,草料条件相对丰富 [4] 。藏香猪采食范围极广采食能力极强。从草本到木本,从根茎到叶果,从地上到地下,从水面到陆地,均可采食。采食的主要种类有野菜类、草根、树叶、枝条,还有人参果、青杠籽等1 0 余种。并且时常在浅水中捕食鱼类。饮水主要是山涧河流水或低洼地积水。冬季春季则常以积雪为饮。当地藏民都说,正是因为藏香猪常年生长在洁净的山中,以清泉甘露为饮,以人参虫草为食,才造就了它鲜美无比的肉味。
栖息习性
野牧藏香猪多趋向于避风、向阳、干燥、遮雨、挡雪、御霜之地为栖息场所。一般情况下藏香猪可直接拱土为窝或以穴、坑为窝。带仔哺乳母猪则多以拱土为窝,上盖枯枝、叶草等建一简陋栖息地。猪群白天在栖息地附近采食、饮水、活动。其活动范围一般在 2k m 以内。藏香猪傍晚返回栖息地之前,习惯于在栖息地附近排泄粪便。野牧活动一般在白天进行,尤其在上午8时至11 时,下午3时至6时左右。晚上基本停止活动,除偶然排泄粪便和受到惊扰外。.
迁移习性
野牧藏香猪具有集体迁移习性。藏香猪的采食、栖息场所更换频繁程度取决于食物、饮水、敌害等诸因素。在水草丰茂、食物充裕、敌害较少之地一般滞留时间较长;一旦采食、饮水、受到成胁或侵害时,猪群便自发性地迁移别处。一般迁移间隔期约为 7~ 40天,迁移距离约0.5~2 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