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痘是由兔痘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鼻腔结膜渗出液增加和皮肤红疹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年龄的兔,但以青年兔和妊娠母兔易感。病原体主要通过口鼻分泌物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也可经污染的饲料与饮水传染。呼吸道与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本病传播迅速,但病兔康复后不带毒。
流行特点
本病只有家兔能自然感染发病,各年龄家兔均易感,但幼兔和妊娠母兔致死率较高。病兔为主要传染源,其鼻腔分沁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污染环境,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和交配而感染。本病在兔群中传播极为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幼兔死亡率可达70%,成年兔为30—40%。
症状
本病潜伏期2—14天,病初发热至41℃,流鼻液,呼吸困难。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国淋巴结肿大坚硬。同时皮肤出现红斑,发展为丘疹,丘疹凹陷坏死成脐状,后干燥结痂,病灶多见于耳、口、腹背和阴囊处。结膜发炎,流泪或化脓;公母兔生殖器均可出现水肿,发炎肿胀,孕兔可流产。通常病兔有运动失调、痉挛、眼球震颤、肌肉麻痹的神经症状。
病变主见皮肤、口腔、呼吸道及肝、脾、肺等出现丘疹或结节;淋巴结、肾上腺、唾液腺、睾丸和卵巢均出现灰白色坏死结节;相邻组织发生水肿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