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羊口疮又叫"羊传染性脓疱",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季节性,发生于每年的夏秋之间,传染源为患本病的羊和污染物,传染途径为接触感染,以3~6月龄的羔羊严重,病程在15天以上。
症状
病初流口水,后来出现口角周围肿胀,甚至肿胀扩大的整个头部,致使羊无法张嘴啃草,咀嚼困难绵羊感染率低,达30%左右,主要是感染成年羊。病变部位主要在蹄部,仅见羊有轻微跛行;山羊感染后,首先在口唇周围出现丘疹,如大豆样,继而变成水疱和脓疱,脓疱破裂后结痂,使整张嘴形成黑褐色桑葚样硬伽,有的烂斑可扩展到上鼻、眼部。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给羔羊提供柔软的垫草和粉细的草料,尽可能挑出带芒刺尖硬的垫草与饲草;给羔羊圈内放置矿物质盐和优质苜蓿草,让羔羊自行舔食,以减少啃土啃墙,保护皮肤黏膜不被损伤。
2、羔羊16到18日龄注射羊口疮疫苗,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母羊春秋各注射一次羊痘疫苗,也可预防羊口疮的发生。
治疗
1、对病羊隔离消毒,对羊舍及周围环境用聚维酮碘、双季胺盐碘、4%烧碱溶液等消毒液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用7天。
2、病初期,体质弱的羊只应注射地塞米松3—5mg/头,十后再注射美国瑞普斯的三羊开肽(羊血清)每公斤体重0.2 ml,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160万IU、链霉素100万μg,每天1 次,连用2-3天;为防继发感染,全群于饲料中添加盐酸土霉素100g/吨,或30—50mg/kg体重(分两次口服),连用3~5天。
3、个别体表病变较严重的羊,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后,再涂擦碘甘油。